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資訊 > 行業動態

    國內外主要生態修復技術來源:武漢中地大環境地質研究院    發布日期:2021-05-24    瀏覽量:

    1.國外礦山修復主要技術


    西方發達國家在上個世紀初就開始了采石場生態修復的相關工作。


    英、美、澳等發達國家采礦年代久遠,最初研究恢復生態學主要是集中在對采礦后遺留的廢棄地植被的恢復,美國在1971年的礦山土地復墾率為79.5%。


    美國土地復墾的理念主要強調能夠恢復為破壞之前的狀態,要求使農田和森林恢復原狀,要求控制水蝕和有毒物的沉積;保證地表不變和地下水位維持原有水平;保持表土仍在原位置;注重有害和酸性物的預防和治理;防止堆積物產生滑坡等災害。


    德國自1940年開始,在采礦過程中極其注意最大程度的減少破壞生態環境,開采后進行的復墾不單是種樹或整地,而是從宏觀上考慮生態的變化以及居民對環境的要求。


    法國由于人口稠密、工業發達,首先在不改變農林面積的前提下,防止污染并恢復生態的平衡。法國非常重視在露天排土場進行植草并促進土壤的活化,經過一定的復墾后變成新農田。


    澳大利亞政府重視恢復廢棄礦區,并嚴管生產礦區的生態環境、堅持走可持續生態礦業之路。它將多專業聯合投入,并引入許多新計算機技術,現在已將復墾作為開采工藝的一部分。


    在美國和澳大利亞等國家,目前引用的現代3S技術和其他新技術、新理念在生態恢復中已得到廣泛應用。生態恢復的目標也不僅僅是種樹種草,而是建立一個能夠進行自我維護、運行良好的完整生態服務系統。


    英國和美國最早產生了工程綠化技術,1940年初,一些歐美國家為防止坡地雨水侵蝕發明了植物盆、液壓噴播等技術;英國發明了植物種子噴播和噴射乳化瀝青技術,日本在1958年多次試驗后開發出了比較實用的噴射綠化技術。


    1973年,日本開發出了纖維土綠化方法,通過混合纖維、砂質土和泥,并呈臺階型噴射。自1960年后,一些發達國家開始研制邊坡綠化技術,結合工程和植被,比如水平格、植生袋綠化和客土植草技術,最后發展為噴混植生技術。



    2.  國內礦山修復主要技術


    我國對礦山廢棄地生態修復的研究起步較晚,開始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以后才初步形成一定的規模,研究領域主要集中在煤礦廢棄地和有色金屬尾礦庫植被覆蓋等。


    目前國內對礦區廢棄地的研究主要是與土地開發、土地整理相結合的研究,根據實際情況將廢棄礦山開發改造成工業用地、耕地、旅游景觀和旅游用地、倉儲用地、養殖用地、軍事用地或綠地。


    礦山環境問題因為礦產資源的不同,其廢棄礦山的治理關鍵也不相同。煤礦廢棄地的環境問題為采空區、塌陷區、煤矸石堆等,其治理關鍵是對采空區的治理和對煤矸石堆的處理;有色金屬礦山如銅礦、鉛鋅礦,其治理除了礦坑的治理,還要對廢棄渣堆進行化學處理,防治廢渣堆等通過雨水的淋漓作用污染附近的土壤和地下水;廢棄采石場則主要進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防治以及植被的恢復。


    廢棄采石場作為礦山廢棄地的一種,其恢復治理過程應為:廢棄采石場現狀調查→恢復治理總體規劃→地質災害防治→不穩定邊坡、廢氣坑、礦坑等的治理→植被恢復。



    聯系方式Contact

    咨詢熱線:027-59223306

    手機:15871815200

    聯系人:申經理

    郵箱:zddhjdz@163.com

    地址:武漢市東湖高新區佛祖嶺一路19號中國地質大學科技園2棟802室